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佛館學術發展委員會年會 慈惠法師與學者接心
2025-07-23
「佛光山佛陀紀念館2025年學術發展委員會年會」7月21日至22日舉行,22日圓滿後,佛光山長老暨佛光山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,和與會專家學者逾20人,於佛館佛前香接心,聆聽大家對此次年會的感想與建議。陪同有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、佛館學術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瑞騰等。
李瑞騰說明緣起於編輯佛館10周年特刊,如常法師提出精進內部研究的構想,但這實踐過程將很漫長,透過成立學術發展委員會,提升內部學術研究和引進外部研究能量。增能計畫包括從實務中提出議題、讀書會授課等,聘請4位特約研究員,期從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文學等層面,做全面性的研究。
慈惠法師提及,近期與佛光大學佛教學系「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研習營」授課,勾起他許多回憶,發現許多資料。過去籌辦過有關佛教音樂論文和表演同步進行的發表會,表示法會就是佛教的音樂會,也曾將〈叩鐘偈〉搬上舞台。
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表示,此次年會是一場增能的會議,要寫自己的東西和有自己的論述權。古代僧人在詩書畫都有極高造詣,如果有更多能力,可以利益更多眾生。
星雲大師數位人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曾淑賢指出,有實力才能發揮影響力。鼓勵大家若有自身專長領域者,可以長久投入。
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兼任教授張譽騰說,經由這次年會,像是大門開了點縫,光線已經照進。明年佛光山開山60周年,大家一起進步,向前有路,前途會更加光明。
資深媒體人楊錦郁說,經由慈惠法師的提點,就像是大師的身教。時間不斷推移,相信幾年後再看今天,會很感謝有今天的開始。
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廖新田說,每次到佛光山,都是在聽取智慧,是人生經歷的沉澱、用最簡單的語言所提煉。認為「增能」是啟發,大家有佛法的支持,有佛法就有辦法。
亞洲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潘襎回憶2002第一份工作,就是在佛光大學任教,見證慈惠法師辦校親力親為。曾有學生問他是否能指導「中觀」,但現在已經不是靠一字一句就可安身立命的時代,所有學問都要對應當下的生活。佛法可以照見自己,在現代社會可以發揮更大力量。
慈惠法師表示,大師早期作品不是廣被認同,為吸引閱讀,撰寫《玉琳國師》連載於雜誌。在焦山佛學院時期,還自編《我的園地》,社論、小說內容齊全。大師曾在大專佛學夏令營,講授焰口法會其中優美的文詞,焰口法會結構如同樂曲第一、第二樂章,是有階段性的。法會是佛教的音樂會,是修道者從心性譜出的曲調。
4名特約研究員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藝術中心研策長陳佳彬、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楊雅儒、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李欣倫、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郭鳳妍,也分享在學術年會所見和體悟。
李瑞騰說明緣起於編輯佛館10周年特刊,如常法師提出精進內部研究的構想,但這實踐過程將很漫長,透過成立學術發展委員會,提升內部學術研究和引進外部研究能量。增能計畫包括從實務中提出議題、讀書會授課等,聘請4位特約研究員,期從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文學等層面,做全面性的研究。
慈惠法師提及,近期與佛光大學佛教學系「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研習營」授課,勾起他許多回憶,發現許多資料。過去籌辦過有關佛教音樂論文和表演同步進行的發表會,表示法會就是佛教的音樂會,也曾將〈叩鐘偈〉搬上舞台。
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表示,此次年會是一場增能的會議,要寫自己的東西和有自己的論述權。古代僧人在詩書畫都有極高造詣,如果有更多能力,可以利益更多眾生。
星雲大師數位人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曾淑賢指出,有實力才能發揮影響力。鼓勵大家若有自身專長領域者,可以長久投入。
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兼任教授張譽騰說,經由這次年會,像是大門開了點縫,光線已經照進。明年佛光山開山60周年,大家一起進步,向前有路,前途會更加光明。
資深媒體人楊錦郁說,經由慈惠法師的提點,就像是大師的身教。時間不斷推移,相信幾年後再看今天,會很感謝有今天的開始。
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廖新田說,每次到佛光山,都是在聽取智慧,是人生經歷的沉澱、用最簡單的語言所提煉。認為「增能」是啟發,大家有佛法的支持,有佛法就有辦法。
亞洲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潘襎回憶2002第一份工作,就是在佛光大學任教,見證慈惠法師辦校親力親為。曾有學生問他是否能指導「中觀」,但現在已經不是靠一字一句就可安身立命的時代,所有學問都要對應當下的生活。佛法可以照見自己,在現代社會可以發揮更大力量。
慈惠法師表示,大師早期作品不是廣被認同,為吸引閱讀,撰寫《玉琳國師》連載於雜誌。在焦山佛學院時期,還自編《我的園地》,社論、小說內容齊全。大師曾在大專佛學夏令營,講授焰口法會其中優美的文詞,焰口法會結構如同樂曲第一、第二樂章,是有階段性的。法會是佛教的音樂會,是修道者從心性譜出的曲調。
4名特約研究員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藝術中心研策長陳佳彬、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楊雅儒、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李欣倫、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郭鳳妍,也分享在學術年會所見和體悟。
最新消息
波士頓中國城慶中秋 佛光人推廣三好四給精神
2025-08-13靈知學會參訪北雪梨佛光緣 學習三好運動
2025-08-13慧慈寺信眾跟著大師辦教育 分享歡喜布施的喜悅
2025-08-13《獻給旅行者365日》贈花蓮捷絲旅 安頓旅人身心
2025-08-13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有情與心識.談情說愛4-2
2025-08-13北區知賓培訓 以佛法慈悲與智慧廣度有緣人
2025-08-12西來大學市集美食、藝文兼備 社區溫馨交流
2025-08-12台北道場香積團十四周年慶 五十道創意素齋喜團圓
2025-08-12印尼蘇北協會第五分會三好動漫繪畫比賽 宣揚三好四給理念
2025-08-12小小演員大智慧 「兒童佛法故事劇場」南屏別院歡樂開演
2025-08-12
相
關
消
息